秋下荆门

首页 > 李白古诗 > 七言绝句 > 时间:2019-01-20 14:50 作者:李白

秋下荆门 古诗全文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参考资料: 秋下荆门-百度百科 秋下荆门-百度汉语

秋下荆门

秋下荆门》译文及注释

翻译译文一:

在下霜之后,荆门江边的树木都已经光秃秃的了,在风中我一路平安地前行。

这次出行,我不会像张翰那样为了家乡而放弃职责,而是想要周游各地,有所作为。

秋下荆门

翻译译文二: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秋下荆门》简析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秋季,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别蜀地,踏上了远游的途程。这首诗便是他经巴渝,出三峡,直下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时所作。

首联写时、地、景,带出行踪。一个“”字,展现出秋霜降落、万木凋零的空阔境界。在如此场景中,高挂的“布帆”鼓风而来,给整个江面增添了一派生机,顿生无限意趣。李白用典,常常不露痕迹。这里的“布帆无恙挂秋风”,写景如画,妙语天成,不象用了典故,其实不然。东晋顾恺之江行遇风,给友人写信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直取“布帆无恙”而缀以“挂西风”,便景中见情,浑然天成,其一帆风顺、行人安稳的愉悦之感,洋溢于字里行间。第三句反用有关张翰的典故。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忆及故乡吴地的鲈鱼脍,便命驾而归。李白说自己“此行”并不是为了去吃“鲈鱼脍”,那么究竟是“”什么呢?“自爱名山入剡中”一句以答作结,振起全篇诗意,令人想见青年李白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对祖国名山胜水的热爱,从中感受到一种勇于追求的力的震撼和美的感染。

《秋下荆门》鉴赏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秋下荆门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字,并暗点题中“”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秋下荆门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

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

秋下荆门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秋下荆门》古诗提要及人物与地名

秋下荆门

古诗提要: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此诗表现了李白初出三峡,江行览景的快意,和急欲远游剡中的意念。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虽然李白非常热爱蜀中的美好风光,但是年轻的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想要有一番作为,心中满怀对前途的憧憬。全诗基调明快,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

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诗中地名:

荆门:①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西岸,东与虎牙山隔江对峙。李白《渡荆门送别》有“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秋下荆门》有“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有“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另有《荆门浮舟望蜀江》。②用指荆州,即今湖北江陵县及其附近。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有“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剡中:即今浙江嵊县、新昌县及其附近一带。李白《别储邕之剡中》有“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秋下荆门》有“此行不为鲈鱼美,自爱名山入剡中”。另有《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秋下荆门》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秋下荆门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秋下荆门》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秋下荆门

链接地址:http://shici.yiduiyi.net.cn/libai/shiwen/435.html

古诗词大全 牙科医院 老中医 谷歌推广 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