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折桂令·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折桂令·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译文】

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乡。忆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西风萧萧人已衰老满头白发,玉蝶愁飞明日黄花。回头看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

【鉴赏1】

封建时代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大多一生都经历了这样的足迹:因才华横溢,少时胸怀大志,渴望仕途有所作为,后因仕途屡次受挫,加上目睹了官场的黑暗,于是崇尚自然,归隐园田。张可久也不例外,他极有才华,而一生仕途颇不如意,后隐居西湖,过着诗酒自娱的生活,归隐一类作品在张可久的散曲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对于封建时代的文人来说,仕途是唯一出路,仕途的成败就是对你一生成就的评价,因此,很难有人在这方面能真正达观,所谓乐于归隐、向往田园,实际上不过是他们仕途不得志的暂时解脱,在达观之后也许隐含着不可解脱的无奈与痛苦,这种痛苦在这首小令中就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首小令题为《九日》,看似思乡曲,实际上却处处在表现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与痛苦。九月九,登高游览,看见萧疏的秋景,看见一字排开横在空中的南飞的大雁,不禁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但这愁又不只是乡愁,作者在这里分明是把做官看作客寓,而将归隐视为自己的归宿、自己的家园。“青山”在张可久的曲中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就是指归隐。在此,作者登高游览,看见如诗的自然,又起归隐之心,头上的乌纱帽此时显得是那样的别扭,弃之可惜,留则难堪,“强整”两字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此时的矛盾心情。归期确定的大雁促使他想到归隐,是啊,他一生奔波,仕途颇为艰难,七十多岁还为昆山幕僚,实在是累了,倦了,该归隐园田好好休息了。这里的一个“倦”字又生动地刻画出作者仕途的倦怠,及对官场的厌倦。作者进一步回忆为官生活,也曾有富贵荣华,曾有翠袖美人殷勤的陪侍,曾有金杯错落、灯红酒绿,也曾有歌女用纤纤玉手弹奏琵琶……但这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官场险恶,纵有短暂欢乐,也已飘逝,不堪回首。而今人已是暮年,西风中白发飘飘,精力境况每况愈下,官场这险恶之地,是非窝里恐怕再也无法待下去了。想到这些,他觉得更加惆怅。再看眼前:天边一抹残阳西下,几只寒鸦在风中无力地飞着,不时发出阵阵悲鸣。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不正同这眼前之景一样凄然?这里作者完全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同眼前景物的描写自然地融为了一体。

此曲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在入仕与归隐之间的徘徊,从曲中我们既读到了作者归隐的决心,也读到了他作此选择的痛苦与无奈,作者的矛盾与痛苦,曲中又未直接表露,而是通过具体的画面和场面含蓄地表达出来,人们尽可以从人、事、景的具体描写中自己去感受。

【鉴赏2】

见《小山乐府》。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节。张可久人已垂老,仅为昆山幕僚,这回登高别是一番感慨。这首小令不仅表现了作者游子思归的心情,也暗寓了作者不恋荣华、弃官归隐的愿望,尽管美人歌女殷勤陪侍,作者依然难解暮年愁怀。此曲用典化句不少,但都十分自然恰切,如“对青山强整乌纱”化用孟嘉“龙山落帽”故事,既暗含追慕孟嘉之意,又表达了自己勉强留在官场的态度;“翠袖”句由晏几道[鹧鸪天]词“彩袖殷勤捧玉钟”句而来;“蝶愁”句则化用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一抹”二句,显然借用秦观《满庭芳》中“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词义收结全篇。这些全无突兀之感,可见作者功力。

文章标题:《折桂令·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shici.yiduiyi.net.cn/libai/tsy/2826.html

上一篇:《水仙子·归兴》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下一篇:《折桂令·次酸斋韵》原文翻译赏析-张可久-元曲三百首

古诗词大全 牙科医院 老中医 谷歌推广 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