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名片】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过香积寺注释】
香积寺:佛寺名,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西南的神禾原,肇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是净土宗门徒为安葬和祭拜其第二祖师善导和尚而修建的。寺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唐代寺旁有香积堰水流入长安城内,另一说来源于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语。
咽:呜咽,指泉水击石,声如呜咽,孔稚珪《北山移文》有“石泉咽而下怆”句。
毒龙:佛家比喻妄念,语出《涅槃经》,载:“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王维·过香积寺译文1】
也不知道这香积寺啊,是在进入云雾缭绕的山峰以后多少里的所在。我踏入古木参天的无人小径,渐入深山,不知何处传来了钟声。泉水击打着高峻的山石,声如呜咽,日光照耀着青翠的松树,色调清冷。淡淡的暮色照耀在那空寂的潭水之幽深处,我身心俱静,驱除了内心种种妄念。
【王维·过香积寺译文2】
不知道香积寺在山中何处,攀登好几里只在云雾山中。
古木参天没有人行的路径,深山何处传来悠悠的钟声。
山泉在险峻的岩石间幽咽,寒冷日光在幽深的松林边。
傍晚在空潭一个僻静地方,安然地修禅练功制服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译文3】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才登上了云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悠悠钟声。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傍晚在空潭弯曲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练功制服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1】
这是一首真正的禅诗,以之比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所见为有,而王维所见为无。以佛家旨趣而论,世界非有非无,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见有本是空,见其无而能悟道,无之上再见其有,则要更上一层境界,但以常建、王维都非彻底的宗教家,恐怕都难以达成这第二重有的境界,则以凡俗而论,见无在见有之上。王维此诗禅意,胜于常建,殆无可疑。
为什么说王维所见为无呢?题为《过香积寺》,“过”即拜访意,但全诗并未见寺,仍在寻觅当中。开篇即点不知香积寺究在何方,山林多深,行走多远才得见寺,但诗人强往访之,这是第一层见“无”。颔联言入山之途,小径无人,古木相拱,远远地传来钟声,有钟当有寺,有寺却又未见,这是第二层见“无”。
颈联为佳对,描摹景物非常精到。先言泉水曲折,处处击打山石,其声宛若呜咽,对比常诗,恰如“曲径通幽处”,但常诗中曲径最终通向禅房,王诗中却只见其曲,未见其终,这是第三层见“无”。下联“日色冷青松”,时已过午,日色本薄,再经古木青松之遮蔽,由繁绿所掩映,林中之人,无论在身体的感受上,还是在心灵的感受上,都不觉其暖,但觉其冷,“冷”之一字,比上联的“咽”字更为精妙。如此则日色都显虚妄,是第四层见“无”。
种种见“无”之后,诗人也并未明言是否访见其寺,则在读者眼中,连寺也都是“无”,也都是空。最终诗人循泉而至一潭,时已黄昏薄暮,潭畔并无一人,潭水清澈,更觉其“空”。“潭曲”,是指潭水的曲折隐僻、幽深难测之处,诗人来到此处,一路眼中所见无不自然清冷,心中所想,无不成空,于是便思佛经中所云潭中有毒龙,以大功德驱除之事,但觉面对如此清澈之潭水,内心一片澄净,虚妄之念也都消散,正合佛家旨趣。于是乃有“安禅”二字,是指安静禅想,使内心空澈洞明也。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2】
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诗的前六句按行经顺序,逐一写出路上所见景色,把读者引进胜境。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尚称名句。诗的末联为作者见到幽深景色后产生的感想,即表示自己应到这样的地方来修身养性,以消除各种世俗杂念。此诗妙处在于无一句正面写寺,而深山古寺已在其中,构思新奇,用字精巧,意境空灵,幽趣盎然。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3】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诗人抒写了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探访香积寺,是诗人寻仙奉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本诗为写寺院的名篇,描写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景色,抒写诗人消除世俗杂念安心修禅的心愿。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常人不知,诗人也不知。因“不知”,所以诗人想要寻访。诗人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走了好几里路,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却还没见到寺院,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洒脱不羁的性格。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诗人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诗人不知道钟声从何而来,只听见“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何处”二字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同时也巧妙地写暗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颈联写得最传神。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是绝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只能用“冷”字形容。“咽”、“冷”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暗淡的心态,与红尘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本诗的题意在于写山寺,但诗人并不正面描摹,而是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相扣。全诗在写寺院,又未见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过香积寺》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shici.yiduiyi.net.cn/libai/tsy/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