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人名片】
杜牧(803—853)
字号: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作品风格:豪迈俊爽,拗峭清丽
诗人小传: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的进士,授职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再任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成就,诗、赋、古文都可称为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的特殊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以相应唐朝前中期的李白、杜甫。其古体诗受杜甫、韩愈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重辞采的时代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就此产生了相当多的佳作。后世称其为“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
韩绰判官:韩绰为姓名,字与事迹皆不详,判官为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至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疑韩绰即为淮南判官,与其同僚。
水迢迢:别本作“水遥遥”。
草未凋:别本作“草木凋”。
二十四桥:扬州胜景,一说为二十四座桥梁,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下马桥、作坊桥、洗马桥、南桥、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万岁桥、青园桥、参佐桥、山光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宋代元佑时仅存小市、广济、开明、通泗、太平、万岁诸桥。今天则仅有开明桥、通泗桥的地名,桥已不存。另说为单独一座桥,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1】
青山如此朦胧,江水如此迢遥,秋天已到尽头,但江南的绿草还未凋谢。想起那明月映照下的二十四桥之夜啊,如今美人是在哪里应命吹箫呢?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2】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处处落叶枯草。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正在哪里教美人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3】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1】
杜牧曾在淮南幕府中担任掌书记,在扬州居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扬州在隋代名为江都,炀帝建龙舟至此游赏,可见风景、建筑都为江南之冠,到唐代仍然繁盛。杜牧喜好美景,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中说他在扬州“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故此诗即当为其离开扬州以后,回想昔日与同僚在扬州欢宴纵歌的往事,有感而作。
首句为怀思扬州山水,“青山隐隐水迢迢”,“隐隐”出朦胧之貌,“迢迢”状悠远之象,同时也说明了诗人此时距离扬州已远,往事在心中留下了浓厚而又恍惚的记忆。次句为写江南美景,秋天已尽,草木仍未凋,可见当地的气候是多么温暖宜人了。后半段当为追忆昔日与韩绰等同僚、友人挟伎夜饮之事,其中“玉人”、“教”这两个词汇都有歧义,特此说明。
首先,“玉人”乍看是指女子,但其实在古代也可以指代男子,《世说新语·容止》中便有“(裴楷)粗头乱服皆好,时人以为玉人”句。所以对于此诗中所言的“玉人”,一种说法是指歌伎,另一种说法是指韩绰,私以为,还当以指女子为佳。其次,“教”有教授意,有使动意,一般将“教吹箫”解释为教人吹箫,私以为不妥。挟伎而游,伎人吹箫助酒,本是寻常事,但为什么会出现教授吹箫的说法呢?倘“玉人”是指韩绰,则韩绰是否会吹箫,为何要教伎女吹箫,并没有明确的背景资料,难以确证。倘“玉人”是指伎女,则伎女又教谁吹箫呢?教杜牧,教韩绰?都有些岂有此理。故此,私以为此处的“教”是使动意,也即受命吹箫助酒。杜牧是在怀想昔日宴游,同时联想到今天,不知道当日吹箫助酒的乐伎,如今又在哪里,奉了谁的命令,在为谁人吹箫呢?是仍然留在扬州的韩绰你吗?
至于将“教吹箫”牵引到箫史、弄玉传说,出好逑之意,那就更不知所谓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2】
此诗当是诗人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之后所作。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所见:青山隐约,绿水悠悠,江南秋尽,草木凋零,一派深秋萧瑟景色。末两句意询问友人的近况,以戏谑口吻与韩绰开玩笑,问他当此秋尽明月之夜,是不是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取乐。这种询问并不是对韩绰风流放荡生活的讽刺,而是更显示出朋友间亲昵深厚的友情。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3】
杜牧曾在大和七年到九年(833—835)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幕府任佐官,后为掌书记。这首诗应为他离开江南时所作。
“青山隐隐水迢迢”,写远景。青山连绵延伸到远方,直到天际,绿水迢迢,流向远方。“隐隐”和“迢迢”这两处叠字,不仅形象地描画出了山水清秀、优柔多姿的江南风光,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和友人之间受山水阻隔,相距遥远,那抑扬的声调传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季节虽然已过深秋,但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风光依然秀丽柔美。“秋尽”而“草未凋”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正因为诗人无法忍受晚秋的萧条冷寂,所以格外留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也就更加想念远在江南的故人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三、四句诗人问友人最近的生活情况。在诗人的印象里,让诗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接着诗人转笔问朋友“何处教吹箫”,借二十四桥美女吹箫这个典故,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韩绰,言外之意就是,在这个秋尽的时节,你每夜在哪里教妓女吹曲玩乐。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想到韩绰风流倜傥的姿态。这一调侃句,使两人重温了曾经在一起游玩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亲密深厚的友情。诗人在这里,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在桥上吹箫的传说和“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烘托了一种优美清雅的意境。所以,诗人这两句虽然是调侃之语,说的是艳事,但却清雅脱俗,没有一点浮艳之色。“玉人”二字,虽然指韩绰,但又使人认为就是歌舞女子的错觉,使人不禁联想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
诗人在这首七绝诗中,用婉转优美的语言烘托了柔美清雅的江南景色,这柔美的景色进一步衬托两人的风流倜傥以及放荡生活,情景相映,妙趣横生。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4】
本诗为月夜怀友之作。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到九年(835年)初,杜牧在淮南(今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幕僚时,和韩绰相识,当时韩任节度判官。本诗大致作于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是诗人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韩绰死后,杜牧还为他写过一首《哭韩绰》,足见两人感情之深。本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也表达了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恋。寓情于景,意境悠远。韩绰:生平不详。判官: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
诗的前两句回忆江南秋景,点明所怀念故人之背景。第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潺潺不绝。“隐隐”和“迢迢”两字叠用,既写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也隐约暗示着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思念和眷顾,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那种无法阻隔的思念和祝福。第二句写虽已深秋,可草木未凋,风光依旧,突出了江南之秋的生机勃勃。这与诗人现在所处之地的萧条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如此,诗人才格外眷恋江南的山水,越发怀念远方的友人,这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诗,诗人化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点醒寄赠之意。扬州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则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故称为“二十四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而得名。“玉人”,既可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秀的才郎。从末句中“教”字可看出,此处玉人应该指韩绰。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现状,却故意用开玩笑的口吻与友人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在何处教女子吹箫游乐。两人相知之深由此可见。
这首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历久不衰。
【J后人点评】
宋人姜夔:杜郎俊赏,算如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文章标题:《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视频-杜牧-七言绝句-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shici.yiduiyi.net.cn/libai/tsy/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