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一、《秋浦歇》十七首产生的时代背景

唐天宝初年,诗人李白来到了长安。在此后三年的生活中,他渴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理想破灭了,而逐渐代之以怀才不遇和有志莫酬的感慨,《旧唐书》记载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其实,李白是在朝中权贵们的排斥之下,离开长安的。一长安三年之后,李白又开始了他前后大约12年(天宝3载—天宝14载)的第二次漫游生活。

秋浦歌》十七首正是诗人在这次漫游中写下的。

秋浦,在今安徽南部的贵池县境内。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引《一统志》说:“秋浦,在池州府城西南八十余里,阔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池州府即今安徽贵池县。

黄锡理编《李太白年谱》中载李白是在夭宝12年癸己(公元753年秋)来到秋浦的。记载说李白“秋初由梁苑往曹南,盘桓数日,逐南游宣城之敬亭山。并径县之陵阳之山水,秋浦之清溪·“…。”关于《秋浦歌》十七首作于何时,詹摸编著的《李太白诗文系年》明确记载:“《秋浦歌》十七首作于天宝13年甲午(公元754年)”。即是诗人第二次来秋浦所作。

今本《秋浦歌》十七首中,除前两首外,均为五言绝句,似乎不是诗人同时所作。但是,前两首和后十五首,无论内容、格调上都是紧密衔接的。因此,在目前无新的材料印证的情况下,把十七首诗看作是一组完整的组诗,是妥当的。

李白晚年政治遭遇很不幸,生活道路也愈加坎坷,他往往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苦闷、优愁、悲愤寄情于山水。他在“山水多奇踪”的秋浦一带漫游吟咏,久久盘桓,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诗人日益觉醒,对现实认识愈加深刻,创作有了新发展的时期。毫无疑问,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对于研究诗人晚年的思想和创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二、《秋浦破》十七首的思想倾向

《秋浦歌》十七首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深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情歌颂劳动人民,与诗人前期作品相比,《秋浦歌}}中具有更多的人民性。

诗人通过对社会的长期的观察和接触,越来越看清了唐王朝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加上自己政治上累遭挫折,生活上每况愈下,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社会,并得以接近当时的普通劳动人民,在李白诗集中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的诗篇大部分是他晚年所作,而《秋浦歌》十七首可以说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

在组诗里,诗人热情歌颂了樵夫、船工、渔民、冶炼工们的生活、爱情和他们的美好情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热爱。

如《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美女,一道夜歌归,58资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这是一首关好功人的爱情颂歌。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着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与诗人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斗鸡金宫里,均毗瑶台还”(((古风))其四十六)的花夭酒地,斗鸡走狗,百无聊赖的腐朽靡烂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因此,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中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的生活绝然不同的别一世界—一个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又如《秋浦歌》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板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一首冶炼工人的颂歌。在当年秋浦铜矿一冶炼场,诗人看到了一幅壮丽的图画—冶炼工人夜间炼铜的场景。诗人满怀豪情,以鲜明夺目的色彩,把当年冶炼工人在极其简陋的工地艰苦夜战的情景传神地描绘了出来,热情赞美了冶炼工人的美好情操。再如《秋浦歌》其十六秋浦田客翁,采鱼水中宿。妻一张白鹤,结笠映深竹。

丈夫捕鱼,妻子捕鸟,忙忙碌碌,夜以继日地同事劳动。这与统治阶级四休不勤,饱食终日的寄生生活相比,显得多么崇高。

由于一长期飘泊不定的生活,使诗人较多地接近了下层人民,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感情上也逐渐地接近他们。因此,才能够在诗中较好地刻画出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在诗人笔下,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给人是那样的美好,那“一道夜歌归”的采菱女和小伙子,那“歌曲动寒川”的冶铜工人,是那样的乐观向上。这三首绝句,仿佛是首美好动人的抒情歌曲,紧紧扣住了我们的心弦。可以说,李白若没有亲身深入下层社会,没有亲身接近劳动人民,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诗的。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意,有志难骋,也曾经有过苦闷和消沉,但他始终没有沉沦下去,相反,却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认识得更加深刻了。

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2、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与诗人前期相比表现得更为执着,更为热烈。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是与他对祖国、对生活、对自由的热爱统一在一起的。诗入笔下的山川景物是那么绚丽多彩,那么气势豪迈,那么富有旺盛的生命力。诗人简直就是一位巧夺夭工的丹青手,把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呈现在我们面前。

诗人赞美清溪,那里的山川景物兼有浙2「会稽和湖南洞庭之美,“山川如刻县,风日似长沙”(塔秋浦歌》其六)。诗人还用那种传神之笔着意临观那“夭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的水车岭(《秋浦歌》其八),“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的万箩山(《秋浦歌》其十一),“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玉镜潭。“青天扫画屏”的江祖石(《秋浦歌》其九)。

又如《秋浦歌》其十二水扣一尺练,此地即平天。衬可乘明月,看花上酒楼。

齐山山脚插入青溪,旁有平天湖。当年,山水相连,乘舟即可登山游览。李白曾在月夜由平天湖乘舟观赏山景,饮酒赋诗。美丽的秋浦平天湖,月光下象绢素一样澄清鲜亮,象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船行水上,仿佛乘月而行。沿岸山花拂面,诗情浓郁。诗人面对这“水如一正练”的大自然的美妙景致,寄托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王政学:简论李白《获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其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诗人以短短四句诗把江祖石的雄姿展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无不寄托着诗人对自然景致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3、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苦闷忧愁和前期相比,表现得更为含蓄、深沉。

李自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但又找不到光明正确的道路;满怀济世之心,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李白政治生涯几乎与李隆基统治年代相始终。一方面,李白接受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如求仙、施道,另一方面厂又企图挣脱这种社会风气对自己的束缚。在诗中就可以看出这种矛盾的冲突,以及造成诗人怀才不遇,苦闷心情的社会背景。

如《秋浦歌》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瓜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依不。这传一构泪,为我达扬州。

《李太白诗文系年》引奚禄治说:“白时从金陵客宣,故不能忘情于扬州,然其实在长安也。“又说:“又云望长安矣,而结云扬州者,盖长安之途所经处也。”这真是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其诗的主旨。诗人初到长安本来幻想的是建立一番“济苍生”、“定寰区”的大事业,不料唐玄宗欣赏于他的并不是什么“游说万乘”的“猫王略”,偏偏是李白所不安心的“蓬篙人”的生活,这不能不使他大失所望。

其实,长安三年李白不过是个为唐王朝点级升平的御用文人而已。.然而,李白是不会甘心充当这种粉饰升平的摆设、阿演逢迎的帮闲的。因此,诗中的“愁”字,就不仅仅是因得不到当权者的爪用所发出的怀才不遇的悲叹,同时,也带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在这里,他的感情是十分深沉的。在此之前,他目睹了“奏息干虹霓,行人皆休忧”(《古风》其二十四)的权贵们的飞扬拔忍,“白日掩很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其三十九)那样的朝政的昏庸腐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户(《古风》其十五)的贤士进身无门,反遭摧残的现象,这些无不激起诗人的强烈愤慨。·

但是,李白对自己亲身体验到并加以抨击的社会腐朽没落的本质是不理解的,因而,对自己创作中体现}}}来的新觉悟也是不自觉的。表现在这首诗里,李白的心情只能是苦闷、忧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诗人站在高高的大楼山上,怀念自己在长安的三年生活。然而现实无情,他的面前不过是东逝的江水,思之不免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起来。接着,诗人又发出“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的愿望,仍们想自己能够被皇帝重用。但连诗人自己都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只有独自叹息而已。最后两句“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仍希望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这甲遥传一掬泪”说明他是何等的恳切啊。

在这里,诗人的感情一唱三叹,心情苦闷沉痛,这真切地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怀才不遇的心情,说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更为透彻,对唐王朝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不过,对于李白这样的封建文人来说,旧的传统观念犹如“抽刀断水”,想断也断不了,因而也就缺乏投人现实斗争的勇气,只能陷入“举杯销愁”的无法排遣的苦闷之中。我们倘若比较一下诗人公元753年南下以前和以后的诗歌,即可发现有着显著的不同。诗人来到秋浦以后,很少有慷慨激昂之作,更多的是悲愤忧愁的低迥咏叹。游览之作资州大攀举报1988年第2期也多注意山水外貌的刻划,而不作更多的情感抒发。在《秋浦歌》中与其说他是寄情于山水,不如说他是寄“愁”于山水。例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可谓“愁”思绵绵。我们再看《秋浦歌》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远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茶舟。

在这里,诗人歧路仿徨的心情表达得如此混茫莫测。他所抒发的怀才不遇,已不是前期那种“功业莫从就”(《淮南卧病书怀》)的单纯感叹,而变成了对社会不满的复杂的情绪。

李白之所以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首先是他不愿意和俊伴小子为伍,同时,也表现了对宫廷权贵和唐玄宗本人的失望。上举《秋浦歌》其二起首四句,是对自己这种苦闷心情的反复咏叹。一个“愁”字,读之令人感到诗人的前途是多么渺茫、肃杀。“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表面上似乎没有多大伤感之情,实际却是历经世故,愤怒到极点的强作镇静,流露的是无可奈何之感。诗中的后四句,表现出他不甘隐退,决意漫游的思想。诗人此时已经感到自己与黑暗势力不相容了。“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诗人反抗的心声此时从高昂的基调又跌落到不可解脱的苦闷之中。这种忧郁、愤慨两种感情基调的交织,最终又归结到一个“愁”字。这是由诗人思想上无法解决的矛盾决定的,也是那个让诗人失望的社会投在诗人心灵上的阴影。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政治抒情诗,除了以上所举的较直接抒发感情的篇章外,还有的采取夸张、联想与现实杂揉在一起的比较隐晦曲折的诗篇。如历来备受赞赏的《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雄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右。

表现了诗人唯恐时光逝去,理想不能实现的优愁、苦闷心理。他希望挽留以往飞逝的时光,因为时光的逝去,就愈味着理想的落空。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愁绪万端的复杂感情。悲叹中透出不平,感慨中蕴离忧愁。这是李白政治上不得志后的慷慨悲歌。类似的还有其四:

两鬓入秋浦,猿声摧白发。一朝飒已衰,长短尽成丝。

诗人苦闷的心情表现得可谓回肠荡气,曲折深沉。借助“猿声”、“白发”这一形象语言,我们可以窥探到李白那悲愁的心境。

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三、《秋浦歌》十七首的艺术特色

《秋浦歌》十七首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标志着诗人后期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阶段。

1、写景状物,独具个性

任何一个描绘自然景物的人总会“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烙印”。(恩格斯语)李白始终以独具的个性来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秋浦歌》十七首表现尤其突出。他抱负不凡,经常以大鹏自比,即使处于逆境,心绪零乱,回顾苍生时,也觉得终会脱颖而出。他有时也会颓唐,却不是叹老磋贫,相反,开阔的胸襟、乐观的情绪、爽朗的个性始终是他性格的主导方面。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制约着他的审美观念。所有这些,都在他所喜爱的山川景物中表现出来。

如在《秋浦歌》其十四中,诗人以他特有的奔放豪迈的激情,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炼铜工地热气腾腾的场面,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亲聆其声:熊熊的炉火把月夜的夭地照得一片通红,在那腾腾的紫烟中,不时讲发出灿烂夺目的红星。被炉火照得通红的青年冶炼工人,挥钎舞锤,一面劳动,一面放声歌唱。“歌曲动寒川”王政学: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一句,意境骤然开

阔,这歌声是冶炼工人的劳动赞歌,同时也弹奏着诗人自己激动的心弦。我们透过这壮美的场景,仿佛觉得诗人的心在剧烈地跳动,同时,也领悟到了诗人那爽朗乐观的个性。同样,在((秋浦歌》其十中,诗人以白鹭、白猿的自由闲散,表现自己的高洁脱俗;以高山大川的雄伟壮观,象征自己的心雄气豪。这正是李白的那种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写照。

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2、大胆夸张,意境深远

没有大胆的夸张,决不会产生辽阔的诗的意境。《秋浦歌》其十五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句,是诗人追求艺术表现化的典型例子。《李白集校注》引郭兆麟《梅岸诗话》说:“太白诗‘白发三千丈”一’语涉粗豪,然非尔便不佳。”类似的还有“夭倾欲堕石”(《秋浦歌》其八),“超腾若飞雪(《秋浦歌》其五)等。这些大胆自然的夸张,读之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3、蕴藏神韵,尽得风流。

皮日休说李白诗“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诗,是感情讲发的火花,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坦露。在《秋浦歌》十七首中,诗人的艺术表现力更多样化了,除了前期的表达形式外,诗人更注重诗歌神韵的表达。

什么是诗歌的神韵呢?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总是个别的、有限的,它不可能,也无必要穷尽所有的生活现象。杰出的诗人,总是捕捉那些蕴藏更多的内容和意义的个别的生活形式场景,来表达他们感受到或认识到的象外之旨、景外之意。司空图在《诗品》中说李白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的神韵,这就是诗歌表现力的最高境界。如《秋浦歌》其八中,“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两句之所以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个别的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密切关联的结果,从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悦和礼赞,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肯定。

又如“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秋蒲歌》其三)二句也如此。

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4、交织融汇,回味无穷。

胡应麟在《诗蔽》中说:“五言绝句二途:摩洁之幽玄,太白之超逸。”指出了李白和王维在诗歌中的各自特色。同时,胡应麟又认为,李白的《秋浦歌》“二者备矣”。其实,仅用“幽玄”、“超逸”是不能全面概括《秋浦歌》十七首的。

若从艺术特征来分析,《秋浦歌》十七首则是幽玄与超逸、明畅与含蓄、清新与富丽、豪爽与悲愁、粗犷与细腻等多种艺术特色的交织融汇。如《秋浦歌》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养水中月。

那“超腾若飞雪”的自猿,何等传神,确有一种超逸之感,是一种动态之美。而那“饮养水中月”则是静态之美,无疑也有幽玄之妙。全诗的基调清新自然、活脱明快,但又不失含蓄之美。再如《秋浦歌》其十七:桃坡一步地,了了语声闻。双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全诗明畅中见含蓄,心物感应,相互融和,构成了一个情景交织的艺术天地,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章标题:简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链接地址:http://shici.yiduiyi.net.cn/libai/mingju/7727.html

上一篇:从李白的《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诗中了解唐代水墨画的颜色变化

下一篇:李白《古意》并不是怨妇诗而是凄美爱情的赞歌

古诗词大全 牙科医院 老中医 谷歌推广 词海